彩神_彩神
彩神2023-01-31 16:05

彩神

为了这一刻,他坚持训练了24年10个月……******

11月28日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名单中

邓清明的名字出现在其中

坚持训练24年10个月的他

终于圆梦!

为了这一刻,他坚持训练了24年10个月……

在神十五航天员见面会上

邓清明说

太空不会因为故事感人就敞开怀抱

“当确定我为神舟十五号乘组时

我的内心十分平静。”

 

邓清明出生于1966年3月

邓清明读高中的时候

13公里的上学路,每次得走两三个小时

书包里,背着母亲自己做的干粮与咸菜

他从小就能吃苦,要吃苦

1984年6月入伍

成为一名空军战斗机飞行员

 

1998年,邓清明与杨利伟一起

成为入选首批航天员的14人之一

为了尽早实现梦想

他不论白天黑夜,坚持训练

然而,他却曾三次与飞天擦肩而过……

为了这一刻,他坚持训练了24年10个月……

2010年

他入选成为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

所有考核标准

都与主份航天员一样

但最终,他遗憾落选

但他始终以正式航天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在地面按照一个手册

和航天员做一样的事情

做到哪一步就打一个钩

 

“作为备份的任务

不是从基地回来了,任务就结束了

我的战友安全回来了

这才是做备份的结束。”

 

2013年

“神十”飞行任务

因为微乎其微的分差

他再次与梦想擦肩而过

那一年,他的身体还出现了问题

在肾脏查出一块结石

然而,他却说

“已经等了16年

绝不能因为这几块小石头受影响”

 

经过与病魔的抗争,他的手术成功!

邓清明感慨道

“我的梦想重新又点燃了”

2016年神舟十一号任务

是他离飞天梦想最近的一次

在“神十一”最具挑战的33天模拟验证试验中

他和另一名航天员陈冬住进了

不到10平方米的密闭舱内

与外界完全隔绝

 

发射前一天,总指挥部召开会议

宣布由景海鹏、陈冬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

邓清明说当时听到结果的时候

的确懵了一下

“当时什么都说不出来,停了一会儿

我转过身面对海鹏

紧紧地抱住了他

说了一句:海鹏,祝贺你!

海鹏也深情地回了一句

谢谢你,兄弟!”

 

截至2021年

当年第一批14名航天员中

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

就是邓清明

如今56岁的他

选择继续留在航天员队伍中

和所有队友保持着同样的训练强度

为了这一刻,他坚持训练了24年10个月……

神舟十五号

瞄准11月29日23时08分发射

这是邓清明的圆梦时刻

也是中国航天的圆梦时刻

致敬邓清明

也致敬中国航天事业中的每一位“邓清明”

费俊龙、邓清明、张陆

祝你们成功!

综合:央视新闻、央视网、中国新闻网、人民网

整理:焦子原

孕育中国美的课堂******

  外形仿如巨龙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 资料图片

  中国哲学文化海报系列之天地人和 胡书灵/资料图片

  天津独乐寺观音阁手作构造 施晴/资料图片

  止水 高与浓/资料图片

  高架桥下模块化立体停车场设计 杜鹤蒞/资料图片

  2016年G20杭州峰会会标设计 资料图片

  【学人谈】

  美术教育以美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基础,其主要目的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知识与技巧,满足公众精神和文化的需要。艺术设计是兼顾了美术和设计的实用艺术,在设计学中,艺术设计教育是融审美趣味、功能原理、科学技术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于一身的知识体系。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各行各业服务于国家战略、经济发展、百姓生活的实用型设计人才,作为美育的延展,它的成果不仅反映了教育的质量,也能够反映出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因此,高校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不容忽视。

  在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上,优秀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扎根于以文化创造美,以道德培育美,以社会创新推动美,让艺术设计的高等教育助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以文为美,厚植文化教育

  选择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考生源一般都具有较扎实的美术基础,艺术设计类高校也会更加注重美术技能的训练和设计能力的培养。但技术终究只是表达美的手段,文化才是创造美的核心。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引导学生领悟中华文化内涵,把握时代特征,学会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进行视觉化、形象化呈现。

  鲁迅美术学院教师在一年级的“设计创意思维”课堂上对于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进行重点讲授,以丰富的设计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如何用设计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视觉形象设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设计、2016年G20杭州峰会会标设计、2022年北京冬奥会形象及景观设计等,这些案例运用“中国印”“斗冠”“中国桥”“大熊猫”“中国龙”等符号或元素,为我们在课堂上启发学生领悟中国设计的文化内涵提供了示范。

  在教学和创作中,教师的作品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启发。如笔者的设计作品《中国哲学文化海报系列之天地人和》,体现了一种运用抽象语言表达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方式:“天地人和”即天时、地利、人和,圆形代表“天圆”,多组方型线框代表“地域之方”,三角图形则象征向内聚合的人气,对称构图和沉稳的红色均传递出中华传统美学的深厚底蕴。

  以德育美,培养责任担当

  青年学子要涵养正气之德,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当下,各行各业不仅要延续“中国制造”优势,还要奋力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转变。在艺术设计课堂上,我们通过“品牌设计”的教学实践,带领学生参与民族品牌的设计合作。例如在“海娃渔获”餐饮企业VI设计中,方案采用正负形的形式,标识形象如“龙行踏绛气”,既表现了产业属性,也寓意了品牌的地位;包装设计采用黑金配色,体现出系列产品的高雅格调。通过这类实践活动,学生们真正懂得了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国际化视觉语言相结合,并且在设计实践中体会到与民族品牌共同成长的获得感与成就感。

  作为未来的设计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美育的受益者,也是美育的传播者。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要以美启智,以德育美,要有扎实钻研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不能一味地彰显个性而哗众取宠。对于艺术设计教育而言,传承工匠精神是重要的德育途径,为此我们在课堂上引入“中国大师”系列故事,用先贤的思想和品格启发学生。如在“建筑构造”课程中,向学生们讲述建筑大家梁思成的学术思想和人生追求,引导学生在作品中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精神和地域特色。在课后作业《天津独乐寺观音阁手作构造》中,学生完成了对优秀中国古典建筑的深入分析和再造,通过学习、理解和搭建,深刻领悟中国古典建筑所蕴含的工匠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再现中国建筑之美。

  以创新推动美,助力社会发展

  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的源头活水。在艺术设计领域内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在具备扎实的文化和技术基础上,通过与人与社会的衔接而得以真正实现的。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思考社会现象,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提供助力,强调设计选题体现社会价值,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筑设计作品《止水》,便是基于对隐匿性抑郁症患者康复空间的关注,提出城市康健中心的创新设计。水天之间,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共生,营造出一方令人内心宁静的休憩场所。又如设计作品《高架桥下模块化立体停车场设计》,在对城市道路空间的再利用进行深入思考后,设计者提出对高架桥下的闲置空间加以改造,这一设计可以充分提升城市道路空间的利用率,为城市的发展规划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以设计解决问题、以设计助推发展,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持续关注艺术设计与人、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文化创造美,以道德培育美,以社会创新推动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做出百姓喜闻乐见的产品和设计。而这,也是激发艺术设计人才前瞻力、创造力的根本。

  (作者:胡书灵,系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杜鹤蒞,系鲁迅美术学院讲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彩神地图